從易經看古人智慧
前言:
在我的一生中,有好幾次我感到自己因無法解決問題而火冒三丈,或者陷入苦惱不堪的惡性循環中而不能自拔,或者一時被絕望的心情和認為一切都毫無價值和意義的心情所壓倒。
可以肯定,在這些時候我已經處於病態的心理狀態。
轉念這種事,說起來輕巧,但事實上很多時候,要連根拔起的,很有可能是你的整個人生。
這也就是為什麼,每當我們遇到挫折,身邊的人要你轉念的時候,你總會忍不住在心中大翻一個白眼,因為只有你清楚,那個你一直眷戀不捨的執著是什麼,只有你明白,那份執著的背後,究竟有多少的心血與心酸,而這一路上,你是付出了多少代價,才能夠苟延殘喘地爬到這裡來。
說放就放,談何容易。
易經的人生哲理
第一,順應時勢,剛健自強。
第二,堅守正道,常懷憂患。
孟子說:「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易經》的憂患之學,正是要求在憂患中謀進取,圖發展。《乾》卦《大象傳》「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句名言,可以說是《易經》這部「憂患之作」的哲學思想之靈魂,它那足以使人在憂患中奮然振起精神。
第三,謹言慎行,秉持中庸。
《易經》所說的人生最關鍵道理就是,任何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發展,也就是「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老子》稱為「反者道之動」。這種哲理已經出現在三千多年的《周易》原文之中。盛極而衰,是大自然的常則,應當警惕與節制。因為盈難以持久,滿則招損。不可爭強好勝,剛柔兼備,才能安全吉祥。
運用法則而不可被法則拘束,惟有冷靜、客觀,不衝動,不逞強,不妄動,通權達變,才能掌握變化,善用法則。孔子說:「勤勞而不自誇,有功績而不自滿,有功績仍然對人謙遜,這是極其厚道。」天體運行,周而復始,剛健有力;君子就應當效法天,不休止的強制自己,努力不懈,力求進步,造福天下。
心得:
一直以來,我們只有被教導該如何前進,卻沒有人告訴我們應該要在何處停留。只因 好還要更好,所以我們繞樹三匝,無枝可依;只因為人生應當剛健不息,所以每當一個目標達成,都只是成為下一個目標的開始,而我們就有如在籠中踩著輪圈的黃金鼠,以為自己不停的向前,殊不知一切的努力都只是原地踏步。
也就是因為這樣,我們很容易迷失在不足與缺陷的自我否定裡,我們很容易把自責當作一種負責任的態度,陷在一個永遠都無法滿意當下的循環裡。
也是因為這樣,生命中的「有限」與「殘缺」就更容易被我們無限放大,因為往往在不自覺中,我們已經把「失去」與「失敗」看得比「得到」還要重要。
正因為「擁有」是如此的理所當然,所以「失去」才會顯得如此不可原諒;正因為「平凡」太過頻繁,才會覺得不如意事,刺眼的有如十之八九。
最近某天禿然看到蘇東坡所寫的〈赤壁賦〉,覺得特別心有戚戚焉,才決定要做這個題目。在〈赤壁賦〉這篇文章中蘇東坡談的是本質,談的是在流逝與殘缺的背後,那個不變的本體,那個你之所以成為你的理由,那個屬於你的永恆。
只要這個本體還在,無論時間如何流逝,人事如何盈虧,你終究只會被淘洗成一個更立體的自己,只會對於自己的每一個選擇,看得更為透徹。
正因為人生的諸多無常,才讓你看見了當下的每一個永恆。
在〈赤壁賦〉中,東坡泛舟於七月既望,我覺得這個日子選得極妙,表面上記的是自然,骨子裡寫的卻是英雄與文豪的人生。
因為從這天之後,偌大的滿月走向的是必然的虧損,似乎也暗示著曹孟德在天下九州得其六之後,隨之而來的,既不是功業的圓滿,亦不是霸權的巔峰,而是火燒連環船的慘敗,是天下就此三分的遺憾。而被貶至黃州的東坡也何嘗不是如此,名滿天下的青年才俊,迎接他的非但不是官場上的飛黃騰達,反而是一家老小因為他的詩文分崩離析。
人生中的得與失,除了是表面上的詮釋不同之外,在本質上其實不過也只是一種平衡的機制。
它讓好得以更好,壞不至於太壞,它讓每一個流逝都能夠成為下一個得到;也讓每一個殘缺可以迎向下一個圓滿。
它既是開始,也是過程;
它使你感到絕望,卻也帶給你希望。
當你打開你的心,成為清風明月的主人,便能夠看見當下的擁有,以及事物流動的脈絡;
當你能夠找回得失間的平衡,便能夠體會任何美好的人事,無論你再怎麼捨不得,最後都一定得要放手。
因為,「不變」的是你當下的永恆,而「變動」才是世界得以運行的本質。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
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我覺得有時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
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
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而當你回歸到自己,當你把自己還諸於天地,當你順應於自然的本質,便不會感到患得患失,能夠一夜好眠了。
參考網址:
http://m.huixinrongde.com/article/show/1327.html
https://kknews.cc/culture/4zev26v.html
https://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47522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avn89l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