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9_IChing] Project 五聲八音十二律 407226063 陳玟君
Submitted by ukaze on 五, 2019-05-31 19:49
五聲八音十二律
§簡介
中國古代音樂是以五聲八音十二律的理論下所發展,五聲為大家熟知的「宮、商、角、徵、羽」;八音指的是八種材料「金、石、土、革、絲、木、匏、竹」所製作出的樂器;而十二律是十二個標準音高,從低到高依次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與易經之關聯
八卦 | 乾 | 兌 | 離 | 震 | 巽 | 坎 | 艮 | 坤 |
五行 | 金 | 金 | 火 | 木 | 木 | 水 | 土 | 土 |
方位 | 西北 | 西 | 南 | 東 | 東南 | 北 | 東北 | 西南 |
節氣 | 立冬 | 秋分 | 夏至 | 春分 | 立夏 | 冬至 | 立春 | 立秋 |
五聲 | 商 | 商 | 徵 | 角 | 角 | 羽 | 宮 | 宮 |
八音 | 石 | 金 | 絲 | 竹 | 木 | 革 | 匏 | 土 |
月份 | 十一 | 十二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地支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辟卦 | 復 | 臨 | 泰 | 大壯 | 夬 | 乾 | 姤 | 遯 | 否 | 觀 | 剝 | 坤 |
音律 | 黃鐘 | 大呂 | 太簇 | 夾鐘 | 姑洗 | 仲呂 | 蕤賓 | 林鐘 | 夷則 | 南呂 | 無射 | 應鐘 |
五聲 | 宮 | 商 | 角 | 變徵 | 徵 | 羽 | 變宮 | |||||
音名 | C | #C | D | #D | E | F | #F | G | #G | A | #A | B |
§五聲
§相關古文
- 《周禮·春官》:「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 《孟子·離婁上》:「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律曆志》:「商之為言章也,物成孰可章度也。角,觸也,物觸地而出,戴芒角也。宮,中也,居中央,暢四方,唱始施生,為四聲綱也。徵,祉也,物盛大而茇祉也。羽,宇也,物聚臧宇覆之也。」
- 《白虎通·禮樂》:「角者躍也,陽氣動躍;徵者止也,陽氣止;商者張也,陰氣開張,陽氣始降也;羽者紆也,陰氣在上,陽氣在下;宮者容也,含也,含容四時者也。」
- 《尚書·洪範》:「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
- 《夢溪筆談》:「一律含五音,十二律納六十音也。凡氣始於東方而右行,音起於西方而左行;陰陽相錯,而生變化。所謂氣始於東方者,四時始於木,右行傳於火,火傳於土,土傳於金,金傳於水。所謂音始於西方者,五音始於金,左旋傳於火,火傳於木,木傳於水,水傳於土。」
- 《蠡海集》:「逆行為五行之用者。金出礦而從革。於火以成材,成材則為有生之用。然火非木不生,必循木以繼之,木必依水以滋榮,水必托上以止畜。故木而水,水而土,是則五行之類,土以定位。」
§特色
- 五行配五季是順季節之氣而生,五聲配五行則是逆五行(金火木水土)之序而傳。
- 金音 → 商聲 → 和潤,代表曲目:《慨古吟》、《長清》、《白雪》
- 火音 → 徵聲 → 焦烈,代表曲目:《山居吟》、《樵歌》、《漁歌》
- 木音 → 角聲 → 嘹亮,代表曲目:《列子御風》、《莊周夢蝶》
- 水音 → 羽聲 → 圓急,代表曲目:《烏夜啼》、《稚朝飛》
- 土音 → 宮聲 → 深厚,代表曲目:《高山》、《流水》、《陽春》
§八音
§相關古文
- 《周禮·春官·大師》:「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鄭玄註:「金,鍾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鞀也;絲,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
- 《白虎通·禮樂》:「塤,坎音也;管,艮音也;鼓,震音也;弦,離音也;鐘,兌音也;柷敔,乾音也。」,《白虎通疏證》:「蕭當為巽音,磬當為坤音。」
- 《三字經》:「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特色
- 八音圖 →
- 金,圖為曾侯乙編鐘
- 石,圖為曾侯乙編磬
- 土,圖為河姆渡遺址陶塤
- 革,圖為戰國虎座鳳鳥漆木架鼓
- 絲,圖為戰國十弦琴
- 木,圖為清朝敔
- 匏,圖為曾侯乙笙
- 竹,圖為曾侯乙篪
- 金,圖為曾侯乙編鐘
§十二律
§相關古文
- 《春官宗伯‧典同》:「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陰陽之聲,以為樂器。」
- 《春官宗伯‧大司樂》:「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
- 《春官宗伯‧大師》:「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陽聲:黃鐘、大蔟、姑洗、蕤賓、夷則、無射。陰聲:大呂、應鐘、南呂、函鐘、小呂、夾鐘」
- 《前漢·律曆志》:「律有十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
- 《呂氏春秋·古樂》:「次製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皇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
- 《呂氏春秋·音律》:「大聖至理之世,天地之氣,合而生風,日至則月鐘其風,以生十二律。仲冬日短至,則生黃鐘。季冬生大呂。孟春生太蔟。仲春生夾鐘。季春生姑洗。孟夏生仲呂。仲夏日長至,則生蕤賓。季夏生林鐘。孟秋生夷則。仲秋生南呂。季秋生無射。孟冬生應鐘。天地之風氣正,則十二律定矣。」
- 《資治通鑑》:「昔黃帝吹九寸之管,得黃鍾正聲,半之為清聲,倍之為緩聲,三分損益之以生十二律。」
§特色
- 六律六呂
- 十二律與三分損益法
- 朱載堉所做之十二平均律正律管
- 十二定音管之長度與內徑
律名 長度 內徑 黃鐘 1.0000尺 0.353尺 大呂 0.9439尺 0.343尺 太蔟 0.8909尺 0.333尺 夾鍾 0.8409尺 0.324尺 姑洗 0.7937尺 0.314尺 仲呂 0.7491尺 0.306尺 蕤賓 0.7071尺 0.297尺 林鍾 0.6674尺 0.288尺 夷則 0.6299尺 0.280尺 南呂 0.5946尺 0.272尺 無射 0.5612尺 0.264尺 應鍾 0.5297尺 0.257尺
§結論與心得
在做這個報告的時候,發現很多古時的理論都與節氣、八卦有關,像是我所報告的音樂,還有中醫、五臟、武術等等,這就是古人的智慧吧!雖然也很難考證其真偽,但因為這些連結,才使文化有獨特性,得以流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