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物聯網未來發展趨勢與挑戰
物聯網潛在商機無限
物聯網的應用範圍與牽涉到的軟體、硬體與之間的整合技術層面相當廣泛,遍及智慧交通、環境保護、城市安全…等多個領域,也將衍生出大規模的高科技市場。根據美國研究機構Forrester的預測,物聯網所帶動的產值將要比互聯網(Internet)大30倍,將形成下一個兆元級別的通信業務;此外,據物聯網應用高峰論壇分析,物聯網產業在未來短期的3到5年市場規模將可達到3,000億元。面對這個即將來臨的市場機會,包含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及中國政府紛紛提出相關的發展策略規劃與投入大量資源。整體而言,2010年將是物聯網快速發展的一年,儘管整個物聯網產業仍然處於環境的孕育和準備階段,離大規模應用尚的普及有一段距離,但未來不論在技術、晶片、產品和解決方案上都有相當多的應用與發展機會,值得業者持續關注、做好準備。
全文網址: http://mag.udn.com/mag/digital/storypage.jsp?f_ART_ID=244781
物聯網技術可用于雲南抗旱
鄔賀銓被譽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的觀察者、思考者和推動者,講座中談到了物聯網和網際網路的差異時,他說,有人認為物聯網要取代網際網路,而且網際網路到頭了,這是不對的。網際網路是物聯網的基礎,而物聯網是網際網路應用的一個擴展;網際網路是全球性的,但物聯網往往是行業性或區域性的。
他舉了個例子。一名中國人在美國當訪問學者,美國老頭對他說可以種點他自己喜歡吃的蔬菜。于是,這名訪問學者從國內要了些種子,在準備種時,美國老頭說:你先不忙種。從院子裏挖了點土並寄了出去。幾天後,收到一個單子,對這塊土地上適宜種什麼蔬菜提出建議,還對要種其他蔬菜需要添加什麼養分給出了建議。
“這家機構收集了美國幾十年的氣象、土壤、農作物等數據,並做成精密圖表。”他說,“農場主可以找他預測今年的產量、會不會有龍卷風等。為什麼可以做到這樣精準呢?他們在全國各地都設有傳感器,組成一個傳感網,實現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利用。”
鄔賀銓說,雲南連續3年幹旱,也許可以採用這種方式研究旱情。滇池水質的監測,也可以學學太湖治理經驗,在滇池裏放置許多個傳感器,就不用人去監測和檢測水質了。
“我這次到昆明才發現,昆明也堵車。堵車就容易發生追尾。”他建議,如果把電子設備聯係起來,可以提前預警,這樣會減少很多安全問題。實際上,用傳感器分析車流量,就可以知道哪條路堵哪條路通暢,可以實時發布信息,方便車主選擇道路。
全文網址: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2-04/24/c_131547010.htm
物聯網十年大趨勢 上兆商機
把所有物品與網路連接,實現遠端監控。專家預估,物聯網將是未來10年最重要的產業大趨勢,至2020年可望成為全球經濟新一輪的增長點,商機高達上兆元。
還記得湯姆克魯斯主演的《關鍵報告》中,那個未來世界不再是用身分證或是IC卡檢驗身分,而是用瞳孔掃描的畫面嗎?而且街頭上的廣告,只要你盯著看,就會叫你的名字,跟你說哈囉,還能說出他們有哪些新產品,是你喜歡的類型。此外,電腦裡面的資料,也不用你用關鍵字搜尋半天,只要跟電腦說說話,它就會幫你找到最適合的答案。而且路上的車流井然有序,完全被交通監控系統所掌控,只要車流量過大,系統就會開始分流後面的車流,以避免塞車狀況。另外,你也可以輕易的透過消費記錄,讓電腦計算你最近購買食物中所攝取的卡路里及營養成分,並得到一份建議的晚餐菜單…。 這種透過感應器、網際網路、雲端運算,來實現管理、監控、識別等功能,其實就是這陣子火紅的「物聯網」,大陸則稱為「傳感網」。
物聯網帶來 新生活體驗
所謂的物聯網,就是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簡單說就是把任何物品與網際網路連接起來。
例如大陸的家電廠海爾在今年元月底發布了世界上首台的「物聯網冰箱」。這款新冰箱不僅可以儲存食物,而且也可顯示冰箱食物的保鮮期、食物特徵、產地等資訊,同時還和超市相連,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可知道超市貨架上的商品資訊,並根據主人放入及取出冰箱內食物的習慣,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給消費者的生活帶來全新的享受與體驗。
10年孕育 兆元級商機
物聯網包含的範圍相當龐大,不只是原先我們所倚賴的網際網路,還包含了雲端、3G、無線網路、有線電視、遠端監控等,就連低碳經濟下的智慧電網,其實也都是物聯網的範疇。
因此中國移動預測,物聯網的產業價值比互聯網大30倍,將形成下一個兆元人民幣級的通信業務,而且這不是今年就會完成的產業,整個發展週期至少要到2020年才會趨於成熟。
在發展的時程上,拓墣預估,2010至2015年,為物聯網的導入期,重心在技術研發,如IPv6、標準及介面制定;2015至2020年為成長期,物聯網商用將會有規模及效益,這段期間重點將擺在海量資料分析處理;至2020年後進入成熟期,進入全面推廣及應用,投入資金多,產生的效益也顯著,並成為全球經濟新一輪的增長點。
美中韓 列為戰略產業
拓墣資深研究員李永健表示,最完整提出物聯網概念的,是IBM的「智慧地球」計劃,因此激發美國總統歐巴馬在08年提出「物聯網振興經濟戰略」,勾勒出「全球物聯網」的智慧型基礎新建設。溫家寶提出的「感知中國(Sensing China)」和韓國最近推出的「物聯網基礎設施構建基本規劃」,則落實到「國家物聯網」重大示範工程。
由於物聯網有提高效率及減少能源消耗的概念,受到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重視,去年末被列為2010年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無錫傳感信息中心也提升到國家級的高度,無錫則成為大陸第一個物聯網城市。且因為大陸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所以企圖在國際標準成形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目前可看到中國政府正以3G通訊標準(TD-SCDMA)及區域網路通訊的WAPI標準著手。
不過目前大陸物聯網在體制上相互分割,缺乏資源共享;在技術上,感測器、IC晶片、關鍵設備、大陸國內智能交通高端市場70%以上被國外企業搶占,產業鏈尚有幾個環節存在瓶頸,且技術標準缺乏統一;加上商業模式仍處於初級階段,成本較高,不能大規模商用;而且物聯網在應用上不少是對現有產業的改造,所以有相當大的進入門檻。
因此今年來大陸更加速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之「三網合一」,實現三網互聯互通、資源分享,可為用戶提供話音、資料和廣播電視等多種服務。 將有助於物聯網未來發展。而三網合一的成敗,也就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物聯網前哨戰。
台灣IC設計 研發具優勢
李永健分析,未來運營商發展物聯網的七大關鍵技術,在於高可靠度RFID、高精度感測器、IPv6位址規劃(IP需求爆炸性增長,IPv4地址將進入匱乏)、及時無線傳輸、衛星通信、標準化M2M(為不同體系間物品資訊提供統一的平臺)、以及嵌入更微小的高智能奈米級感測器。
在「全球物聯網」與「國家物聯網」之外,未來IOT的八大應用願景產業將會在:城市、交通、家居、金融、零售、能源、生產、農牧,這些商機對台灣廠商更為實在。而且台灣企業在設備、零組件及IC晶片的發展上具強大優勢,且在零件與裝置上的加工製造技術成熟,例如旺玖、盛群、聯傑、盛達、精聯、精技、欣技等,都是與物聯網商機相關的企業。
拓墣研究員謝雨珊也建議,台灣企業可先著重在無線感測網路(WSN)相關產品的研發,而在WSN應用服務方面,可著手年長者的居家照護、居家或社區環境安全維護,及開發智慧型資料傳輸系統。
目前台灣WSN產業上中游段的廠商已屬成熟,如生產晶片的達盛,模組的台達電、聯陽、誠力、茂綸,終端設備的華寶、正文、亞旭、凌克、華凌資通、瑞帝電通等。但仍缺乏中下游段的系統整合業者,現僅有中華電信及研華。雖系統套件的廠商,如安潤、亞美地、昇輝能源、遠聯科技、禾伸堂也能提供系統整合的解決方案,但礙於沒有開放性的共通平台,亦降緩應用普及的速度。
從大陸自主標準 找商機
另外因物聯網市場將主要在大陸,所以系統及服務上,台灣企業也落後大陸的電信營運商及解決方案企業,如中移動、中電信、中聯通、遠望谷、同方股份等。
台灣廠商過去在國際市場受到國際大廠藉由IP圍剿,一直只能在代工領域發揮所長。因此,李永健建議台灣廠商可以特別注意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局未來在主導自有RFID協定開發事宜以及電子標籤國家標準,甚至是和中國自主3G標準(TD-SCDMA)整合等等有關物聯網相關協定與基礎建設的機會,未來將可以藉由和中國內需市場需求和參與中國自主標準建立,達到以新興市場為主,進而稱霸國際市場的目標。
全文網址: http://blog.chinatimes.com/blognews/archive/2010/03/01/474725.html
物聯網技術是現有IT技術的整合應用,是使工作更加效率,地球更加清潔的根本手段通過更透徹的感知,更全面的互通互聯,更深入的智慧化,將現有IT技術集成再創新,實現低碳/節能/環保社會。
日本物聯網社會發展未來情境
1.實現物聯網社會新服務
對資訊家電的新服務(如遠距維修等) ,由感測網路裝設產生的新服務(即時、從廣範圍到指定地點),由RFID應用產生的服務等(增進企業效率) 。
2.使用者觀點預期之社會應用
醫療福祉、環境、災害、交通物流、生活娛樂等方面。
3.Pv6與物聯網社會
P2P通信、無國界通信、End2End security等特性與雲端運算特性結合,
利用IPv6實現更為廣闊的物聯網服務與應用。
發展物聯網發展七大關鍵技術分析
1.高可靠度RFID
物聯網源于RFID又超越RFID。新物聯網對RFID的可靠性要求將更高
2. 高精度感測
感測技術是物聯網資訊採集的最主要方法它直接制約著物聯網的發展
3. IPv6
物聯網的到來,使IP地址需求呈爆炸式增長,IPv4地址將極度匱乏,IPv6地址規劃迫在眉睫
4. 及時無線傳輸
物物相連的網路超越了空間的限制任何有效資訊的交互最終都要由無線技術來傳輸
5. 衛星通信
衛星通信覆蓋廣、通信容量大、通信距離遠、不受地理環境限制、品質優、經濟效益高等優點成為全球資訊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
6. 標準化M2M
物聯網要求任何物品之前都能進行有效資訊的交換,標準化的M2M旨在為不同體系間物品資訊交互提供一個統一的平臺
7. 奈米級高智能嵌入
物聯網交互的信息量將成指數性增長,高智慧識別技術尤為重要設備嵌入的晶片一定會越來越小,甚至達到奈米級或者更小
全文Pdf: http://salmon.rfidlab.iecs.fcu.edu.tw/workshop/slides/workshop_4_1.pdf
面對物聯網風起雲湧的趨勢,不僅各國政府相繼透過政策推動物聯網產業,整個物聯網供應鏈上、下游廠商也都卯足全力投入市場搶攻商機。此外,企業更需要藉由導入物聯網應用,提升企業戰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雲端網路時代勝出。
手機可以用來付費;上百萬朵蘭花,每一株都可以擁有自己的身分、履歷;你所捐的血,從裝進血袋的那一刻,一直到被輸入患者的身體,都被追蹤與監控;你在線上購買的商品,從美國出貨開始,隨時都可以上網查到貨品在那裡⋯⋯,這些看起來有點天馬行空的情境,不要懷疑,它們在「物聯網」(TheInternet of Thing;IOT)中都已經可以被實現。
掌握物聯網概念雲端運算成要角
在探討物聯網產業發展及應用之前,必須對物聯網概念具備相當程度的了解,才能進一步掌握如何應用物聯網。拓墣產業研究所資深研究經理鄧雯隆指出,所謂「物聯網」,是藉由多種技術共同實現的新型態網路科技概念,包括寬頻網路、感測技術、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高精度感測、網際網路通訊協定第6版(IPv6)、衛星通訊、即時無線傳輸、標準化機器對機器、奈米級高智能嵌入等技術。其實,物聯網與雲端運算有非常直接的關係。由於雲端運算是將所有資訊放置資料中心裡,然後在網路上存取使用,這種「IT即服務」的概念,就是實現物聯網最重要的關鍵,因為唯有雲端運算技術夠成熟,物聯網所談的萬物在網路相連的理想,才能夠被達成。
世界各國力推物聯網產業
物聯網可以讓很多事情的管理變得更聰明且有智慧,美國總統歐巴馬特別將物聯網提升為國家發展戰略之一,其中一項政策就是投資190億美元在智慧醫療與智慧照護等應用。而歐盟也在2009年6月宣布「物聯網行動計畫」,開始在醫療、航空、能源與汽車等領域建置物聯網。日本有「i-Japan」行動計畫,將醫療、交通、教育、環境等物聯網應用,定為重點推動項目;韓國的「新IT戰略」與「未來物體通信網路」建設,也都強調要全力發展物聯網產業。中國大陸更是積極,在中國總理溫家寶的指示下,物聯網已經被列入十二五計畫的國家戰略
新興產業之一,預計在2020年之前投入3.68兆人民幣,全面打造感知中國的物聯網世界。至於台灣早在多年前推動「RFID應用與產業發展策略」、「經濟部RFID公領域應用推動辦公室」等計畫時,就已經開始布局物聯網產業,過去3年所推動的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以及十大重點服務業,也有不少與物聯網相關。隨著世界重要國家的政府以及企業都投入推廣物聯網產業,物聯網商機也全面湧現。
全文Pdf: http://www.ieatpe.org.tw/magazine/ebook244/b0.pdf
V1.0版-黃志軒,郭宗翰,陳賦恩,謝盛宇,陳彥仲
台灣物聯網產業發展與技術趨勢
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構想,美國也將物聯網提升至國家及發展戰略,強調感測技術與智慧型建設。隨後2009年歐盟、日本、中國、南韓等世界各國,也紛紛將物聯網發展列入國家級發展重點項目。在2014年預計全球無線寬頻網路連接用戶數(不含傳統語音)將逼近4億,在全球M2M市場規模150億美元下,預估2020年物聯網產值可達目前網際網路的30倍。
電信運營商扮演重要角色
電信業者提到電信運營商因具備行動、固網之無線、有線等既有基礎網路建設,又有可觀的企業與個人用戶,把物聯網規劃納入3G加值服務相當可行,且易與上中下游產業鏈跨業結盟為其優勢。
業者也坦言,以目前電信法規下,大舉跨入物聯網還是會有些約束,且須為終端付出RFID感測成本與標籤/設備之間的驗證成本。而三網融合下暴增的頻寬需求,以及用戶關切的安全性與隱私問題,都急待業界一同努力。
物聯網相關元件/技術的發展趨勢
結合EEPROM低耗電、高抹寫次數且長期保存性,與RF無線射頻於一體的無線記憶體,可應用在RFID標籤以及門禁/電子票證的扣款感應之用。業者提出結合食物包裝RFID的智慧型微波爐,能讀取火候資訊並自動調整;以及可記錄產品生產資訊的RFID標籤,可取代傳統保固卡做為售後服務與維修上的參考。
在無線感測領域著名的ZigBee,結合家電業共推的RF4CE規範,以ZigBee/RF4CE規格開發的家電裝置,可跳脫以往紅外線遙控技術的種種限制,單一遙控器可控制多部家電的化繁馭簡的理想,得以進一步實現。
物聯網的發展問題與挑戰
物聯網也面臨到初期規格各自為政的渾沌狀態,造成全球產業鏈難易銜接,如何制定一個全球通用的依循規範,協調各新興技術的適用性,解決駭客入侵的安全性與資料氾濫問題,並考量到蒐集用戶資訊時造成用戶排斥心態,都是物聯網面臨到的問題與挑戰。
行動化與即時性是應用普及關鍵
根據調查,消費者付費意願最高的物聯網應用服務,主要是在「居家安全」及「智慧節能」方面,顯示消費者對於物聯網服務具有高度行動化與即時性的需求,如何提昇個人或家庭的居住生活安全,將是未來發展物聯網的重要方向。
但調查也發現,民眾對於「可能造成資訊安全問題或個人隱私風險」及「付出費用與獲得效益不對等」等議題相當關注,在個人資訊及隱私的網路安全性日益受到重視 的情況下,也可能因此成為推動物聯網過程的最大阻礙,不管是政府或業者,未來都應致力於教育市場,建立正確的資訊應用觀念,才能讓物聯網的美好願景得以實現。
物聯網十二五規劃或9月出臺 產業規模或超5千億
備受關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已完稿,物聯網“十二五”規劃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備受關注。工信部科技司有關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物聯網“十二五”規劃正進入專家論證階段,預計9月份召開部長辦公會,最快將于當月出臺。
伴隨物聯網“十二五”規劃的制定,工信部還起草了中國促進物聯網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意見目前已上報國務院。此外,無錫傳感網示范區規劃也已上報國務院。
產業規模或超5000億元
目前,中國已形成基本齊全的物聯網產業體係,部分領域已形成一定市場規模。“有專家預計,‘十二五’期間物聯網產業將形成萬億規模,不過目前這一論斷尚存爭 議。”據知情人士透露,根據早期編寫的物聯網“十二五”規劃,預計到2015年將形成具有核心技術的產業規模達2000億元,其中傳感器100億元,係統 和試驗檢測700億元,芯片、中間件和集成模塊及設備產業600億元,工程實施、服務開發係統和運維600億元。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在今年5月發布的物聯網白皮書中預計,“十二五”期末中國物聯網相關產業規模將達到5000多億的規模,形成萬億級規模的時間節點預計在“十三五”後期。據悉,工信部電信研究院也是物聯網“十二五”規劃編制組成員單位之一。
中 國“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指出,要“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研發和在重點領域的應用示范”。上述人士介紹,物聯網“十二五”規劃將鎖定十大物聯網應用重點領 域,分別是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環境與安全檢測、工業與自動化控制、醫療健康、精細農牧業、金融與服務業、國防軍事;建成50個面向 物聯網應用的示范工程,5到10個示范城市。據悉,無錫傳感網示范區規劃現已上報國務院。
據了解,物聯網“十二五”規劃還將對上述十個領 域給出針對性的專項規劃。物聯網“十二五”規劃課題組成員張宏科公開表示,智能交通細分專項的重點發展方向是,通過智能芯片和稱重傳感器監測軌道交通、航 運交通和公路交通的實時運行情況,然後通過數據處理對交通工具的速度、故障、位置以及整體交通擁堵情況進行檢測,並針對不同情況及時給出解決方案。據悉, 目前智能交通每年以超過1000億元的市場規模快速增長,有關專家預計,到2015年僅交通運輸管理就將達400億元。
文章轉自 http://www.tiota.org.tw/index.php/2011-11-17-17-58-58/101-9-5
環境監測物聯網
環境監測系統(Environment Monitoring)廣義地應用於:空氣品質/水資源/廢棄物排放/土壤/噪音…等環保領域的測量與應變。環境監測與物聯網結合應用的情況下,透過感知 器(Sensor)﹑可程式系統晶片(PSoC)﹑行動條形碼(QR Code)或RFID嵌入環境監測設備上﹐藉由網際網路(Internet)聯結﹐並在特(議)定之通訊通訊協定接口下﹐賦予物體「智慧(能)」﹐進行物 與物相聯之資訊交換與直接通信之智慧(能)化網路。
文章轉自 http://www.tiota.org.tw/index.php/2011-11-17-18-00-39
V1.1版-黃志軒,郭宗翰,陳賦恩,謝盛宇,陳彥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