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Teleservices for Elders

何謂遠距醫療:

「打破時空限制、節省成本、共享資源」。藉著資訊及電信技術來交換相隔兩地病患的醫療臨床資料及專家的意見,以克服空間甚至時間上的障礙,使醫師可以相隔千里進行視訊會議及隔空會診,提供偏遠和離島地區的民眾全面的醫療照顧,也可提供醫師及護理人員的教學訓練機會。 


遠距醫療定義:

遠距醫療的定義和內容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改變。

以狹義內容來看:遠距放射線學,遠距精神醫學,還遠病理學……

以廣義內容來看:指在一定距離以外相隔兩地的醫療照會行為。更廣義來看,則為遠距的健康照顧行為,包括臨床上的各種醫療應用以及醫學衛生教育。

遠距醫療可應用於遠距會診、遠距教學、戶內緊急求援等多方面,「遠距會診」是掌握診治的先機,是掌握診治的先機。「 遠距教學 」用於醫護人員的繼續教育課程。「 戶內緊急求援系統 」亦稱為「 生命連線 」,對居家病患在家中發生事故時, 過簡易的連線設備將求救訊號與生理資訊即時傳送回區域醫療網的「 緊急醫療救 護中心 」

遠距醫療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早在本世紀初,就有人嘗試利用電話線來傳遞心電圖,遠距醫療所需的資料極為巨量且多樣化,單純的電話線路並不足以擔任這項任務。「新世代的電子媒體」打破了這項限制。Quarterman & Care-Mitchell 為這些以高科技為基礎的電子媒體歸納了七個特性

. 流動性﹙Mobility﹚:電子媒體配合傳播科技的發展,在傳送訊息上更具無遠弗屆的功能。 

2. 內容形式的多元化﹙Mutitransmission Format﹚:具多媒體性質的多樣化媒介形式

3. 傳輸容量﹙Transmission Capacity﹚:傳輸能量更大,能容納更多頻道的通訊網路。

4. 立即性﹙mmediacy﹚:使溝通線路的兩端在傳播資訊上具有「即時」的功能。

5. 傳送/接收者的結合﹙Sender/Receiver Combination﹚:現實的電子媒體配合傳播科技可做點對點、點對群或群對群的溝通與傳輸,形成多元相互牽連的傳播網路。

6. 涵蓋面﹙Range or Coverage﹚:使資訊所能傳步的距離更長,發生面更廣。

7. 互動性﹙Interactivity﹚:由以往的單項傳播進入雙向互動的時代。

2. 內容形式的多元化﹙Mutitransmission Format﹚:具多媒體性質的多樣化媒介形式「 戶內

遠距醫療簡介:

全球先進國家都步入高齡化社會,連台灣也不例外,加上出生率低落,未來很可能發生老年人缺乏子女或社會的照護,為了提早防範這種問題,我們需要一套新的老人照護方法,讓老人家能在家裡就接受醫療照護,這就是遠距醫療主要開發的原因,英國的遠距醫療行之有年,養老院的住宿率明顯下降,是台灣可以好好學習的對象。 

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老人已達兩百多萬(人口比例占總人口數9%以上),而安養機構只能安置6萬人,只佔老年人口的2%,其餘都屬居家照護。如果使用合適的遠距居家照護系統,將可改善老年人的生活品質,減輕家中晚輩的負擔。英國是國際遠距照護技術開發及應用服務最先進的國家之一,目前在英國國內有150萬人接受遠距照護相關服務。遠距照護系統可減緩急性醫療的壓力與成本。 

行政院衛生署自96年起推動「遠距照護試辦計畫」及97年推動「遠距照護服務改善與品質提升計畫」,推行居家/社區式和機構式兩種遠距健康照護服務模式,目前已經有了顯著的成果。從97年1月至99年7月累計總服務人次 131,528人。在照護成果面,無論是住院率、急診返診率、機構院內感染率的降低,或是民眾健康知識或行為的改變,均達到初步得成果。同時透過遠距健康照護的推動, 也帶動相關產業,至99年7月產業連結數為32家,包括:生活服務業者、醫療器材業者、資訊服務業、電信業者、保全業者、交通業者、人力派遣業者等等異業結合,引領健康照護產業相關市場成長。 

遠距醫療的目的是甚麼:

遠距醫療的目的,亦即其優點所在,可以以兩句話來概括:「打破時空限制」和「資源分享,節省成本」。

就前者而言,遠距醫療快速傳輸的特點,能夠爭取診療時效,對急症病人來說是莫大的福音;而無遠弗屆的網路世界,將醫學中心的醫師和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與服務,提供給偏遠及離島地區的民眾、醫師和護理人員,使病患不需親身至大醫院求診,醫師可透過本系統進行視訊會議、遠距教學以及隔空會診……等,地圖上相隔萬里的兩地,也不過是一個按鍵的距離。

就後者而言,透過電腦網路上的應用,使醫療中心不用重複投資購買昂貴的醫療器材與設備,同時利用遠距醫療網路系統,在偏遠的地區的小型醫院急診所的醫師,可即時且互動式的得到大型醫學中心專家的專業顧問與諮詢,病人無須耗費時間金錢轉診到大型醫院,如此可以提昇醫療服務水準,亦可節省許多龐大的醫療成本。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遠距醫療計畫」,我國推行遠距醫療的主要目的如下:

  1. 配合行政院推廣的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NII)政策。
  2. 瞭解新科技引入對於醫療照顧的影響。
  3. 提供偏遠地區民眾高品質的醫療服務。
  4. 補償醫療資源之不足。
  5. 提供及時會診,把握診治先機。
  6. 建立遠距會診技術,節省醫療費用。
  7. 提供偏遠地區醫師及護理人員教育與進修訓練。

以台灣而言,遠距醫療最重要的任務,乃是改善離島及偏遠地區居民醫療資源嚴重缺乏的情況。台灣山地離島地區因環境因素限制,一直處於醫療資源普遍缺乏,又交通不便,不易赴外地就醫的惡劣情勢之下;佔東台灣一半面積的台東縣裡,連一位腦神經外科醫師都沒有,病患只能往數百公里外的高醫或慈濟醫院求助;省立台東醫院裡,有一大半的設備閒置,因為沒有足夠的醫師來操作;台灣本島的偏遠地區就已如此,離島的醫療狀況更可想見一斑。儘管近年來政府採行各式各樣的政策企圖平衡醫療資源分佈的不均,例如山地離島衛生所醫療設施的改善,澎湖區域建置醫療船,花蓮、高雄等區域建置停機坪,縮短偏遠地區地理間的差距……等,但充其量只是提升了硬體設備,醫療人力往都市集中的現象卻是日趨惡化。探究醫事人員不願「下鄉」的原因,主要在於人文社會條件的考量,和資訊取得與進修的不便。遠距醫療的發展,一來可以彌補偏遠地區居民交通不便、無法至外地就醫的缺憾,二來提供偏遠地區醫療工作者一個進修及資訊取得的便捷管道,增加醫事人員至偏遠地區服務的意願;最後,對於不願至偏遠地區的醫師,仍可透過遠距醫療系統提供其專業知識,為偏遠地區民眾服務。當然,遠距醫療並不能完全取代醫療照護,卻能夠為哀哀無告的偏遠居民提供另一線生機。

 

遠距醫療於各科之應用

1.內科
在內科方面,此種設備能做聽診,據稱電子聽診器對心臟或肺部疾病的精確度極高;另外其也可紀錄心回波圖(echocardiogram),其效果相較於傳統的錄影帶方式為佳。現在已有醫師透過這方面的系統對新墨西哥州和德州的偏遠地區以遠距會議方式教導彼端醫師如何進行高級心肺復甦術,另外亦有小兒心臟醫師遠在二百八十公里外進外聽診(cardiac auscultation),此種電聽診是一端醫師以手動式電子聽診,另一端醫師使用電子聽診設備。

2.放射科
在放射線科,是否面對面看到病人本來就不是個問題。因為放射科醫師所提供的服務是把X光片報告送給詢問的醫師,至於是以郵寄或是電傳並不重要。若使用儲存和傳送(Store-and-forward)技術,則不需受諮詢的放射科醫師在場,而是任由放射科醫師隨時伺機查看即可,對於忙碌的醫師而言可說是非常方便。
放射科是以醫師為導向,查閱X光片佔據放射科醫師甚多時間,而放射科醫師又相對較少。而現今科技日益進步,生活水準提高,使得病人對醫療服務有著較高的期盼,若期盼落空則訴之公堂,而通常病人所提出的訴訟主張有二:一為未以放射科的設備診治,另一為對X光片的解說有誤。而目前在遠距醫療的實務上,欲鑑定醫師是否盡了照顧義務頗為困難,但美國放射科學會與美國腦波圖學會卻已經建立標準,作為評估傳送的遠距放射影像和EEG的基準。
由於透過網路傳送影像,臨床醫師可在診療室直接讀取病患影像資料,省去換片、洗片、整理、借片和歸檔的時間,並且在會診調閱影像時,可節省人工作業所耗的開立借片單、請人借片、檔案室調片和往返路程的時間,`並可防止遺失,放射線科醫師及可透過影像讀取工作站及HIS系統迅速完成檢查報告,以供臨床醫師做為診斷和治療參考。

3.老人醫學
遠距醫療在老人醫學的應用頗具代表性,由於老人醫學看護涉及非常複雜的互動關係,包括醫療服務、長期看護、醫院服務、護理服務、社會服務、心理健康服務與公共衛生預防性服務等,年邁之人可能皆需要這幾項服務的一種或數種,由於這些服務區隔甚深,往往醫療、護理和其他健康資訊並不互相流通,造成效率不彰,而遠距醫療最大利益就是使以往封閉的資訊能夠互相流通,並且能夠更精確的評估各項看護成果,例如健康服務的普及性、地區健康看護的供應狀況、未滿足需求程度、整體健康服務的品質和效用等。而老人有許多都不良於行,故實施遠距醫療更有其必要性。

4.病理科
病理科使用遠距醫療可以算是還在起步階段,病理學家工作站可能是顯微鏡、高傳真電視攝影機,附有影像管理和傳輸軟體的個人電腦之組合。有些國家已經建立一個全國性的電傳病理網路作為病理科醫師診斷困難罕見或嚴重傷害時討論之用。目前在法國的情形,是要求病理學醫師為技師所引起的錯誤負責,雖然其並無監督技師之責。在技術和醫療程序的標準化方面應包括病理學的檢驗程序和觀念,而影像來源的標準、影像取樣、臨床資訊、診斷分類、通信頻道以及硬體、軟體設施,必須使用靈活的格式以及能促進未來發展的開放式模組給與標準化。

5.神經學
遠距醫療在此方面的應用稍有限制,一般是使用在偏頭痛和帕今森症,帕今森病情的照顧端賴能否提供專業看護,而互動式影像會議可增加此等供應,使遠方的病人能和醫院的醫師互動,甚至於由醫師進行評估病情。

6.精神病學
因為精神病醫師通常集中大都會區,因此鄉村地區的精神病人皆委託一般醫師或社工人員為之,而當病人之案例可疑或對治療產生不足夠反應時,諮商舊有其必要性,遠距醫療的應用對於位居偏遠病人大有助益。另一方面,因為精神科在醫學界特別之處在於它乃基於肉眼檢視和口頭詢問來進行檢查,而非依據身體檢查,因此,精神科檢查並不需要觸診或監視器,此等特性剛好很適合使用遠距醫療為之。另一方面,精神病患在面對螢幕與醫師在對談時,較能放鬆心情、輾開心胸溝通,似乎有是一種隔核感覺,反倒讓病患較為舒適而坦坦而談。

 

企業相中遠距醫療市場:

對於遠距醫療這塊大餅,當然不可能靠政府一己之力,還需要相關企業的幫助,在國外intel與奇異(GE)合資成立公司,鎖定遠距醫療以及針對獨居者的服務,利用科技將更有效率的醫療保健解決方案送到每一個家庭,協助改善老年人與慢性病患者的生活品質。 

 

遠距醫療照護最成功國家之一 ~ 丹麥:

丹麥的遠距醫療照顧,只需要一台筆電、網路攝影機、醫療感測器,就能讓病人不需要出門,即可受到醫療照顧。丹麥十年前開始發展電子健康紀錄與其他醫療照護資訊科技。如今,幾乎所有丹的基層醫師與近半數的醫院都採用電子病歷,官員也積極推廣這類「遠距醫療」(Tele Medicine)計畫。 幾項研究報告都認為,丹麥醫療資訊系統的效率居世界各國之冠,而醫師花在行政工作的時間,平均一天可節省五十分鐘。美國非營利組織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  2008年發表的一篇報告估計,由於電子病歷普及,丹麥的醫療體系每年省下的開支多達一億兩千萬美元。 美國的決策人士正在研究丹麥的制度,希望吸取丹麥成功經驗,移植到美國國會正在審議的健保改革法案。哈佛大學醫學院健保政策教授布魯門梭曾表示,在電子健康紀錄的使用方面,美國遠遠落後丹麥與鄰國瑞典和挪威。 丹麥這方面的成功,與其人口少(六百萬人)」人民對於建立全國電子病歷資料庫少有異議,以及其健保制度有關,而這些都與美國的狀況大不相同。丹麥與歐洲泰半國家的健保經費來自稅收,而且大多數的服務都是免費提供。 

 

我國遠距照護計畫架構:

本計畫將建置居家/社區式、機構式兩種遠距照護服務模式與其應用系統,以及遠距照護共通資訊平台。此兩種服務模式可各自獨立運作,服務不同照護需求之個案;惟民眾的照護需求可能會發生轉移,因此在服務轉移的過程中,個人健康資訊與服務機制必須透過共通資訊平台機制串連起來,以便能建構整合性、連續性、共通性的數位健康照護服務。本計畫主要內容簡介如下:

一、居家/社區式遠距健康照護

本計畫整合居家/社區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與長期照護服務體系,服務項目包括遠距生理量測、會員健康管理、視訊諮詢服務、遠距衛教服務、藥事安全服務以及生活資源轉介等。使老人在日常生活範疇內,均可享有連續且涵蓋性之照顧,當民眾身體不適時,即可獲得最佳照顧模式,連成網狀式照顧模式。服務目標及營運理念如下:

1﹒以民眾為中心的整合式照顧服務模式

e櫃臺提供單一服務窗口,以民眾需求為中心,細心評估家庭在長期照護全面性的需求,規劃最合適的個人化照護計畫。

2﹒提升健康照護服務的可近性

在社區中設立服務據點或社區健康便利站,增加照護服務的可近性,利用資通科技輔助,社區定點隨時關心與照護,提供社區居民適切的健康照護服務。

3﹒建構整合醫療、照護、生活體系模式

從單一醫院的照顧模式,進階發展結合在地的基層醫療、長期照護服務以及生活照顧的社區照顧體系模式,更滿足民眾多元化的需求。由里長、社區發展協會以及社區照護合作團隊,聯合提供社區居民健康照護服務,達到結合當地資源之合作模式。

4﹒應用資通訊科技,提升遠距照護服務品質

除了醫療資源的整合、安全性的醫療資訊串連之外,多元化的資通訊科技,可以有效與長期照護結合,幫助不方便離家的個案和家屬,應用網路、通訊設備以及遠距生理量測儀器,增進與醫護人員直接且有效的溝通,並解決不便離家可能造成的社交隔離,增進居家照護個案之生活品質。

5﹒落實長期照護服務社區化政策

『長期照護服務社區化』為近年來政府施政目標,本計畫依政府相關施政計畫指導方針來規劃執行,由地區醫院聯合基層診所以及社區民間資源推動,提供民眾遠距照護服務。並可藉此進一步發現社區健康問題,作為未來社區介入健康改善之基礎。

二、機構式遠距健康照護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將以醫院的專業醫療團隊設計之服務流程,整合護理之家所提供之長期照護的專業護理團隊,並配合跨專科及其他醫事照護人員等資源,輔以數位資訊服務系統以及網路視訊技術,協助機構提供即時且便利的個案初期診斷與篩選,補強醫師到機構巡診的不足,導入作業e化並發展創新服務,提供住民更好的術後復建服務;以及連結社區與居家照護資源,提供多元化生活照護服務為目標。

1﹒落實醫院與護理之家服務之整合

以醫院為醫療服務的提供中心,連結護理之家作為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的整合服務模式。就護理之家內專業護理團隊在臨床運作上,所缺乏的其他專業醫事服務,並以會員為中心的導向提供醫療照護、護理照顧、心理照護等對會員的長期生活品質有改善的整體服務,並有助醫病關係的提升及家屬的滿意度。

2﹒提升長期照護服務的品質

針對會員在護理之家內,在護理照護上經常會遇到的感染問題、傷口護理照護以及抗生素及其他藥物使用等臨床作業等,可利用遠距健康照護服務內提供的整合性服務,讓醫院可就上述等機構需要協助的項目,作跨專業的照會與諮詢。藉此提升照護服務效率,並減少往返醫療院所的時間。

3﹒結合資訊科技的應用,建立更完善醫療專業的溝通平台

利用創新的數位健康照護服務模式系統,整合居家/社區式與機構式的服務模式,促進照護服務與人力資源的有效運作,並透過網際網路,將會員相關的照護相關資訊,以無地域限制的方式,上傳至資訊平台和醫院端及醫療團隊的電腦資訊庫內,可以縮短資訊傳遞的時間,提升回覆照護諮詢的時效性,進而提升長期照護服務的品質與多元化服務模式。

4﹒促進政府及醫療機關對長期照護機構的照護品質指標的建立

政府將長期照護服務視為重要施政發展目標的同時,也希望在照護品質指標上確實與醫院作有系統的結合,如醫院感染控制指標的收案標準與統計及病人安全意外事件通報等,可在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的推行過程中,建立可以依循的模式與指標。

5﹒創造醫院與長期照護機構的營運模式並加以推廣

遠距健康照護服務結合了醫院、長期照護機構與數位服務模式的開發廠商,可發展出一套增加長期照護服務可近性與品質提升的營運模式,在有計畫的推廣與複製的運作下,可以將此結合多方專業資源與知識菁華集合的成果,讓國內相關的醫療產業持續的衍生加值。

 

遠距醫療的技術分析:

典型的遠距醫療工作環境,必須包括位處於兩地的工作站(workstation),及連接兩個工作站之間的電信系統(telecommunication link)。

以下將依序瞭解遠距醫療系統的運作。

在工作站方面,第一步要將各種資訊數位化。醫療資訊數位化具備相當的複雜性,醫療作業所相關的資料不論在型態、種類、數量及內容均有不同特性,遠距醫療的關鍵技術在於發展有效取得、儲存及傳輸遠距醫療支援所需之醫療資訊的方法,供醫療人員應用。

目前可使用的醫療資訊型態及擷取方式如下:

1.文字資訊:例如病人基本資料、檢驗報告、檢查報告等,可以透過個人電腦的輸入,或是與醫院管理資訊系統以及檢查分析儀器之結合,並自動擷取所需要的資料。

2.圖形資料:心電、肌電、腦波圖形,用掃描機輸入此資料。靜態影像資料:如X光攝影、電腦化放射攝影(CR)、電腦斷層掃描(CT)、磁振造影(MRI)、核子醫學攝影 (NM )、超音波攝影等造影儀器所產生的影像,將掃描成相片數位化傳輸,或科技連結造影儀器,擷取影像視訊。

3.音訊資料:如病患心音、呼吸聲等病患身上可提供醫師診斷所需的聲音,透過設備取得各類聲音檔,以麥克風收錄。

4.視訊語音以及其他的附屬資料:例如會診醫師或病人的現場視訊、動態檢查攝影 (如:超音波、內視鏡會診...)、文件、會診過程討論的語音及白板功能的交談文字訊息等等,利用視訊會議設備傳送相關的資訊。

另外,我們需要一套理想的軟體,能夠整合先前輸入電腦的文字(Text)、數據(Number)、圖形(Graphics)、影像(Image)、音訊(Audio)、視訊(Video)等各種資料型式,讓使用者能夠快速輸入或取得所需的資料,以便利診療的進行、會診的討論,或作為教學之用。這類的軟體目前已在發展中,例如微軟公司的「虛擬診所(Virtual Hospital)」系統。

最後是連接兩地的電信網路。遠距醫療系統的網路架構應有四點考慮:品質性、普及性、經濟性、互動性。目前電信局提供有整體服務數位網路(ISDN,integratedservices digital network)及高速數據交換網路,如訊框傳送(frame relay)及非同步傳送模式{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等,這些網路可提供文數字、影像、聲音及各種訊號資料的傳輸。它們之間的差異在於頻寬(bandwidth)的不同;頻寬簡單的說,就是在一定時間內所能傳送的資訊量;頻寬越寬,資料傳送的速度越快,影像傳送的品質較佳。

 

法律可行性分析:
1.民法
遠距醫療行為是否有民法的適用,最重要的判斷基準端賴醫病關係是否建立,而醫病關係是否建立則以被諮詢醫師的決策過程而定。因此,首先是該探討醫療諮詢的 法律性質,換言之,醫療諮詢性質是界訂責任的前提要件,即遠距醫療適用民法,須依照當事人意思自主原則,當然適用民法的相關規定,不過民事法律中到底是侵 權行為部分或契約部分比較適合做為詮釋遠距醫療的法律性質,仍應針對個案,斟酌全盤因素才能夠決定之。
2.行政法與刑法
遠距醫療所適用的行政法,包括醫療法、醫師法、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著作權法、專利權法、消費者保護法、電信法、電業法等,遠距醫療其適用行政法規 時,要注意到一些法律上學理之原則,包括福利國原則(即憲法第十三章致力於縮短貧富差距,平衡經濟上之強弱)、平等原則(指相同之事件應為相同之處理,不 同之事件則應為不同之處理,除了有合理正當事由外,否則不得為差別待遇)、比例原則(亦即行政行為之手段與目的之間必須合乎比例)、禁止不當聯結原則(給 付人民利益固然得在行政處分中附加附款,惟如要求人民為對待給付或附款與本來要求之目的不相關者,則禁止為之)、法律保留原則(也就是一般所說的形式保留 說、國會保留說)、正當法律程序原則、較少限制原則等等。
在遠距醫療與刑法問題方面,在遠距醫療使用電腦來判定病情時,若因為過失而未發覺病人的疾病,使得病患因而延誤治療機會,這樣是否算是電腦犯罪呢?按照我 國醫師法中採有關刑責部分者僅為第二十八條非醫師擅自執行醫療業務以及醫師違反醫師法第二十九條規定的法定義務之違反並觸犯刑法者,才應移送司法機關依法 辦理,在醫療法中,絕大多數皆為行政處罰。
3.侵權行為法
民事責任制度以契約責任與侵權行為責任兩大體系為基礎,在遠距醫療中,基於病人和諮詢醫師所訂立的醫療契約而成立,由於醫療行為往往涉及病患的生命、身體 與健康,故諮詢醫師和被諮詢醫師於債務不履行之際,也有可能成立侵權行為,發生契約與侵權行為責任競合的情況。目前侵權行為的責任範圍似從過失主義漸漸擴 大到無過失責任的趨勢,在以無過失責任為中心的醫療過失也遭受衝擊,因而產生下述調整:(1)過失標準的客觀化(2)舉證責任負擔的減輕與過失推定。
4.契約法
遠距醫療服務並未涉及財產權的移轉,故其非為買賣契約、戶易契約及贈與契約。當病人前往醫院求診時,兩者之間已經被擬制為成立醫療契約,無論實際上醫病雙 方是否正式簽訂契約,而遠距醫療不過是醫師為了履行此等醫療契約所使用的一種尖端技術而已,實在是不用成立另一種契約。否則使用雷射光線也要另外定一個契 約,服用實驗性新藥也要訂一個契約,做化學治療也要訂一個契約,非但在理論上造成疊床架屋,也使法律關係更複雜化,實際上也不可能為之。
5.智慧財產權
遠距醫療作業中,時常有醫師透過網路連線到醫學資料庫查詢相關疾病資料、圖片、治療方法,甚至取得其他醫師的治療過程介紹,但也要注意到是否觸犯到著作權 法相關規定。通常與電腦有關的硬體、軟體或其結合創造而得的人類創作或勞動成果,通常可按其創作成果種類及性質,取得以下幾種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而已受保 護之樣物,也皆要避免去觸犯,保含專立法(發明、新型、新式樣)、商標法、積體電路布局保護法、營業秘密保護法、著作權法、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商標 法、公平交易法等等。

遠距醫療的發展障礙:

1﹒通訊法規
目前因為規章制度不全而造成偏遠地區非得使用昂貴的傳輸服務才能實施諸如互動式影像的高波寬度式應用。從需求面而言,偏遠地區也因數量較少而缺乏充分的議價能力,故應修改公用事業法、公平交易法、定價與折舊標準,以便使偏遠地區用戶也能享有都會區的遠距醫療服務,另外,全國的遠距醫療用戶也應該成立一個協會,除了產生經濟規模效益外,亦能對公共政策制定發揮影響力,進而影響法規的修訂,受益全國遠距醫療用戶。
2﹒醫療費用輔助
遠距醫療費用目前並無納入健保範圍內,但遠距診療是勢在必行的醫療方式,但是在初期,為了鼓勵各級醫院採用遠距醫療設備,應該由健保局採用『斜梯式』的輔助幾付方式,也就是說,在初期採取較高額度之輔助,而在遠距醫療設備普及之後,再採取較低額度的輔助,因為初期由於使用醫院較少,使用時數也較短,因此當成本攤銷時對醫院勢必構成較沉重的負擔。
3﹒執業執照和證件
關於醫師執照問題,理論上遠距醫療技術使得距離變得不重要,但是醫師執照又通常規定執業需要在某個區域範圍內,因此產生的問題是參與遠距醫療的醫師在法律上是否有資格跨區域行醫?我國願距醫療還算是在起步階段,所以尚未較注意到此一問題,建議主管機關先未雨綢繆,以行政命令方式針對此問題表達一個明確立場,使執業人員有所遵循。
4﹒誤診的責任問題
醫療過失所產生的意外結果,通常可歸因於兩種,一種是醫師為履行本來應盡的義務或履行方法不良所致,另一類是以積極的侵害行為而造成損害的擴大。在遠距醫療中,若一昧要求被諮詢醫師負責,由於被諮詢醫師為第三者,控告第三者是否會造成醫病關係的緊張對立?故應該考慮下列因素:能否預見原告會受到傷害?原告受傷害的確定程度?被告行為和原告受傷行為之間是否有密切因果關係?被告行為的道德可責性?防止將來傷害的政策?風險能否以保險來涵蓋?等等。
5﹒醫療資訊的機密性
對於電子方式儲存的個人資訊本來就比以紙張書寫方式更易被未獲授權之人取用和傳佈,病患的電子記載資訊更不例外,更何況醫療資訊的敏感度很高。應該建立一個隱私權保護的最低標準,包括電腦診療的機密性議題、揭露病患資訊供第三人使用的標準、告知病患同意、限制資料庫揭露的規定,以及緊急和昏迷情況中例外豁免的規定等。

6.遠距醫療是一項結合科技、通訊與醫療技術的照護模式,以台灣發達的資通訊產業,應有足夠能力發展完善的遠距醫療照護體系,但是以我國目前之法律相關規定,對於遠距醫療的實施有相當的限制,最重要者屬現行醫師法第十一條醫師親自診察義務中對於遠距醫療的規範,依該條第一項及但書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但於山地、離島、偏僻地區或有特殊、急迫情形,為應醫療需要,得由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指定之醫師,以通訊方式詢問病情,為之診察,開給方劑,並囑由衛生醫療機構護理人員、助產人員執行治療。」由於該項但書明文將以通訊方式進行之遠距醫療行為,列為特殊條件下方可進行的診療方式,對從事遠距醫療行為的地點、時機、執行人員及遠距醫療方法內容作了限制,若非病患位處偏遠或臨緊急特殊狀況,醫師非親自看診否則不得為病人做治療處置,即指病患在一般情形下,醫師不得以通訊方式對其進行遠距醫療行為,故現行之醫師法已明文禁止對一般病患實施遠距醫療之診察方式,將嚴重限制遠距照護及遠距醫療之發展。本文藉由分析當初醫師法第十一條訂定的立法目的,探究其成為我國發展遠距醫療一大阻礙的原因,不論將來是朝向修法或是訂定全新的遠距醫療法,希望能討論出解決之道,並深入探討遠距醫療相關之法律問題,甚至若能將其納入全民健康保險的給付範圍,則能使遠距醫療照護產業更有發展的空間,以達到促進遠距醫療真正的開放及普及。

 

道德相關議題: 
首先在價值的衝突方面,當地的轉(駐)診醫師的專業能力及社會地位受挑戰,因為患者都會假設在遠端的那位主治醫師所做的判斷是比較可信的,如果經過會診之 後,轉診醫師仍堅持己見,那麼病人要相信誰,或者病人要轉診醫師照著主治醫師的方法來治療,那又應如何?而且在病人面前完成專業間必然的溝通(包含衝突) 是不是適當呢?這部分仍有許多待商榷的地方。而醫師專業自主權也相對的轉移與下降,當轉診醫師與主治醫師間有判斷上的衝突,比如轉診醫師覺得病人的病情不 過是感冒,然而病人不放心,堅持要進行遠距醫療(得到主治醫師的診斷才放心),轉診醫師該不該答應,答應後這部分的金錢要誰來負擔?此外,這種狀況也會造 成轉診醫師自信心的喪失,乾脆每次有病人來就以遠距醫療詢問主治醫師該如何處理,反而喪失自主判斷的能力。同時對於遠距醫療資源的使用,也會因此而造成 「害怕自己經驗不足,寧願採取成本較高的遠距醫療」之資源浪費。遠距醫療,有時會造成醫師和病人間更大的疏離感,因為兩方都是對著一個冰冷的螢幕或攝影機 說話,感覺上缺乏人性及親切感,有可能會影響醫病間的溝通。即使是居中的當地駐醫,也難將其在醫病雙方的互動中定位。
在病人內心的感覺方面,會對於醫療雙專業的不信任,因為當病人必須面對的是雙重(彼此有高、基層之分的醫師)專業時,大部分的人會以地位高者為「專業知識 較豐富者」,這種現象可以由病人不願意當實習醫師的「實驗品」心態很像;因此居中的轉(駐)診醫師就會面臨很大的專業部安全感,同時病人也會無所適從,而 對專業的單一權威性發生挑戰的心態。而使用遠距醫療儀器時,有會有些不受尊重與疏離感,透過多媒體與一名完全陌生又相距很遠的醫師交談,其實對正常的人來 說是一種很奇怪、也不愉快的經驗(就好像大部分的人聽到答錄機的聲音通常會選擇掛斷電話,除非有要緊的事),同理,當醫療中介入了太多不人性的科學化儀 器,會使得病人產生心理上不舒適、不被重視的氣憤感覺。特別是對台灣現階段教育程度不高的老年階層來說,科技的使用對於他們是很陌生的,要求他們對著錄影 機鏡頭、看著螢幕與另一端的醫師透過麥克風對談,是一種很尷尬的經驗。

 

遠距醫療宣導影片:

【生醫新藍海】醫療無疆界--資訊系統遠端監控 醫療新里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uMAhQF1vyEs

【生醫新藍海】醫護無疆界--社區醫療照護 老人健康一把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0Dh52U_9QI

【生醫新藍海】醫護無疆界-- 遠距醫療照護 體貼人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M9N2H3Dx60

 

參考網站:

 http://web2.tmu.edu.tw/b507090058/homework3.htm

http://doh.telecare.com.tw/aboutus.aspx

http://blog.yam.com/dgmnlon/article/21178869

http://blog.udn.com/t8830209/3684746

http://youtu.be/_cFN0felG1c

http://neuron.csie.ntust.edu.tw/homework/93/csie_introduction/homework1/B9315011/page3.htm

 http://web2.tmu.edu.tw/b507090058/homework3.htm

http://repository.nkfust.edu.tw/ir/handle/987654321/5027

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72967/1/27.pdf(推薦資訊)

http://203.71.232.36/hsir/medical/long_distenc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