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Distributed Meedicine/Healthcare Infrastructure
introduction
大病上醫院,小病去診所,看來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在尋求醫療診治的協助之前,如果能預先做好健康管理的工作,不僅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健保醫療資源,同時還能提高國民健康的水準。現在對於疾病的治療及照護,都是由大小醫療院所共同負擔,屬於「 集中」式的照護方式;但其實醫療照護,是可以化整為零,「分散」到家戶,建立防患未然的醫療體系,這種所謂的「分散式照護」也是目前全世界推動醫療照護的重要趨勢。為滿足分散式照護的需求,工研院已提出多項創新技術及合作模式,除了期望在台灣建立更好的照護體系外,更將致力推動照護產業的建立與形成。
過去大家習慣只要一生病就往醫院跑,如此就病行為對於目前台灣的健保資源是極為浪費的一件事,這也能說明為什麼健保收支總是呈現赤字的狀態;如果在生病之前能做好相關的預防,監督,保健等健康管理工作的話,不僅能有效提高整體醫療資源的使用率,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還能提早做篩檢,預防勝於治療,基於這個理念及衍生出分散是醫療的概念!!
甚麼是分散是醫療? 為什麼選擇 "分散式" ?
分散式醫療已逐漸是醫療衛生的主流趨勢,分散式醫療的目的除了先前提到減少資源的浪妹與有效利用之外,發展其中因素之一也是因為社會人口老化日趨嚴重,難以再像以前身體一但有問題就能立即將病患送到附近的醫院或診所就醫,尤其是邊遠地區更是如此,在以上這些條件之下使得分散式醫療越來越受醫療體系的重識!!
集中式醫療與分散式醫療的差異:
A.傳統集中式醫療 :
在傳統式的醫療照護觀念中,運行方針主要以醫生為主軸,「生病了,再去醫院看醫生」,屬於比較被動的健康管理方式。
(1) 地點 : 服務地點受到限制,接受民眾必須到有一定醫療水準品質等級的醫院單位能接受服務
(2) 人事 : 無數個病患須由一所醫院有限的專業醫生,護士分配做診斷與照顧的行為
(3) 概念 : 通常在這種情形之下,會造成許多人過度依賴一般醫院的資源,而一些比較小型非侵入性的的檢查或監測,例如 : 測量血壓血糖等其實不需要特地跑到大醫院去
(4) 費用 : 費用由健保局提供支付有建保服務之項目或是保險業者支付,造成健保收支不平衡
(5) 優點: 1.方便管理,在集中照護的模式下,對醫院來說比較能夠節省人力的成本,醫生也能夠就近照顧病患。
2.動線完整,可以在醫院內完成所有的事情、掛號、看病、治療、繳費......,設備健全。
(6) 缺點: 1.距離問題,有些居民會因為居住的距離較遠而選擇拖延病情,可能會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時間或是引發其他併發症。
2.衛生問題,在集中管理下的醫院,容易成為病菌的溫床,如果未做好衛生防護,可能會引起感染,發炎等等問題。
B.分散式醫療 :
在養生意識的抬頭之下,「預防生病」便成為了目前的趨勢,主要著重於平常的飲食習慣、衛生習慣、運動習慣、以及作息時間。在自家,在生活,便可以保持「健康」,遠離疾病。
(1) 地點 : 改變照護地點,由原本傳統的醫療場所到患者自身的居家環境,甚至到行動式醫療
(2) 人事 : 照護的提供者也從原本醫院專業的醫生護士變為患者本身或是其家屬,與醫生以外的專業照護人員,不僅可以讓醫 生與護士提升其職業的服務有效使用率,也能讓看診與照護兩部分清楚地分開,達到類似 "醫,藥" 有別的效果
(3) 概念 : 建立"預防保健" 與 "健康管理" 機制,結合醫療體系,提升健康品質又能減少資源浪費
(4) 費用 : 使用照護的消費者成為接受服務的付費者,意即使用者付費,政府不需無上限的提供病患所需要的費用,僅提供部分必須的健保給付,建立健康管理的市場供需平衡
(5) 優點: 1.藉由平日各種媒介宣傳健康知識,基本健康常識的提升,使得大家對於疾病不會感到莫名的恐慌。
2.更加了解自己,藉由美日對自己的行為監控,更加能針對自己的作息,或是習慣加以改善。
3.老人照護,對於老人或是行動不便的人之規劃更加完善,不需要為了小病大老遠跑到醫院。
(6) 缺點: 1.人力資源,面對老齡化社會,需要越來越多醫療照護人員,人力成本相對增加。
分散式照護健康資訊監控系統:
隨著高齡化,導致老年人、慢性病患的增加,整合生理感測與遠距醫療照護平台,以及無線通訊技術,提供連續性、行動化之醫療照護服務環境,是近來國內外醫療院所最主要的發展方向,也是工研院醫材中心「分散式照護健康資訊監控系統」的開發目的。這項系統主要由無線生理監測器、健康照護閘道器(He a lt h c a r eGateway)及SOA(Service-Oriented Architecture)服務導向架構資訊平台等三大部分組成。其中居家端的健康照護閘道器採用以OSGi(Open ServiceGateway Initiative;開放式服務閘道器)為基礎開發健康照護閘道器技術,可動態調整居家端健康照護服務程式,並透過網際網路與服務導向架構(SOA)為概念之資訊平台整合,成為完整的健康照護系統。這套系統是以個人健康管理為目標,使慢性病患者可在限定的範圍內自由活動,並透過無遠弗屆的網路,將健康資訊傳至醫療院所或照護中心,建立醫療體系與患者之間良好的互動關係,促進患者在有限能力下進行生活空間的拓展與生理功能自理的尊嚴需求,可達到即時遠距居家照護的目的。
參考資料:
工業技術研究院 分散式照護健康管理新救星
http://www.itri.org.tw/chi/publication/pdf/205/205_features.pdf
國家醫療:
1. 行政院 衛生署 中央健康保險局
全民健康保險:
全民健保自1995年開辦以來,民眾藉由自助互助及風險分攤的方式,獲得完整的醫療照護,一般家庭不會因為生病的龐大醫療費用而陷入貧窮,而對於經濟比較弱勢的民眾,全民健保更提供了許多協助。
隨著年紀增加,我們的身體常會同時罹患多種疾病,患有多種疾病的老人家要掛好幾科門診、領藥、做檢查,不僅多花時間,還要多付掛號費和健保部分負擔,且反而可能因用藥過度,造成對身體的危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健保局規劃辦理「多重慢性病整合照護計畫」,鼓勵醫院對於有多種慢性疾病的病人,尤其是老人家, 可以掛一次號,就提供病人各種疾病的完整診療,如此不必擔心重複領藥、重複檢查等問題,病人用藥比較安全,醫療品質提升,也減少了醫療浪費。
為提升醫療照護的品質與療效,改善過去論量計酬可能發生的醫療浪費,自2010年1月1日起,將在住院部分陸續推動DRGs(Dignosis Related Groups,診斷關聯群)支付方式,同一類、同病況的患者給予相同的定額支付,避免醫療行為做得越多、給付越多的錯誤期待,希望醫院能因此加強臨床管理,使病患的醫療效率與品質得以提高,醫療資源也能有更合理的分配。DRGs在國外許多國家已行之有年,台灣也已研究了近10年,目前健保已有50多項論 病計酬的支付方式,在這個基礎下逐步推動DRGs,可讓住院更有效率,但重症如惡性腫瘤、精神疾病等則暫不納入,以確保這些病人的醫療服務不受影響。
參考資料:
行政院 衛生署 中央健康保險局 - http://www.nhi.gov.tw/
2. 疾病管制局:
台灣近年來國際交流、旅遊頻繁及引進外勞等均使境外移入傳染病機會大幅增加,面對未來新興疫病之威脅,加上本土性傳染病亦蠢蠢欲動,當前我國防疫政策、檢 疫、疫情監視及檢驗研究能力,已不敷疫病管制需求。在高科技、國際化發展的大遠景之下,防疫工作必須具有整體性、迅速性、有效性及國際性之功能。因此,建 立現代化防疫體系,維護國人健康,為各界期望本局成立之宗旨。
為因應傳染病型態變遷,整合防疫資源,建構防疫體系,以迎接二十一世紀挑戰,依「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組織條例」 (1999 年 2 月 3 日公布 ) ,合併原行政院 衛生署防疫處、預防醫學研究所及檢疫總所三單位,於八十八年七月一日成立疾病管制局。
疾病管制局共分為七個分局:
第七分局
參考資料:
3. 行政院 衛生署 國民健康局:
為了整合健康業務的推動,落實全民健康的幸福理想,行政院衛生署特別將保健處,公共衛生研究所,家庭計畫研究所,以及婦幼衛生研究所等單位合併在2001年7月12日成立國民健康局。
業務職掌
一、國民健康政策之制定及法規研擬事項。
二、社區國民健康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三、國民營養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四、癌症防治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五、婦幼健康、生育保健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六、兒童、青少年保健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七、中老年人保健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八、特殊傷病防治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九、地方衛生單位執行本局主管事務之督導及考核事項。
十、國民健康業務之國際合作及交流事項。
十一、菸害防制之規劃及推動事項。
十二、其他有關國民健康促進事項。
參考資料:
行政院 衛生署 國民健康局 - http://www.bhp.doh.gov.tw/BHPnet/Portal/Default.aspx
社區醫療:
因多數民眾喜歡到大醫院看診,導致一般社區醫院萎縮,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所以推動社區醫療群,由社區中的幾家醫療診所組成的醫療團隊,提供各種不同科別的醫療服務,家庭醫師也會依病人的需求轉到適當的社群診所。
社區醫療當中,很重要的角色就是家庭醫生,一般民眾可選擇你最信賴的家庭醫生,成為你終生醫療照顧的醫生。
什麼是家庭醫師呢:
一個家庭選擇一個「以患者住家所在位置作為家庭醫師」患者可以最短時間得到妥善的醫療照護,家庭醫師亦能發揮所長,提供最立即性的疾病治療外也包括預防保健健康諮詢和復健工作等,家庭醫師可依病患的病情需求轉診至醫療群其他診所或社區醫院作進一步檢查與治療待病情穩定後,再轉回診所由家庭醫師繼續照護。
家庭醫師的特色:
1. 持續的照顧:
家庭醫師在醫療體系中屬基層醫療,在你就醫過成中第一位接觸的人,同時也是所有問題持續照顧的人,建立長久的關係,希望能從小到大都能固定給一位家庭醫師照顧,如此醫師便是最瞭解你身體、心理和家庭的人。
2. 完整性:
家庭醫師能完整的照顧一個人,照顧身體和心理的每一部份,不只是醫好疾病,而是照顧的好一個人,及時轉介給適當的醫師,或其他專業人員一起來照顧這個病人。一般來說,80%-90%的問題都可以在家庭醫師的門診中就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
3. 協調統合性:
家庭醫師不但要和病人協調,找出對病人與醫師都能接受的治療方法,也要和家屬協調,希望家庭成員能全力配合來照顧病人,當然更要協調專家們的意見及其他資源,給予病患理想的照顧。
社區醫療體系,除了推動在地看診的習慣以外,也提供各種衛生教育的宣導,還有常見癌症篩檢:如子宮頸癌抹片篩檢ˋ乳房攝影篩檢ˋ結腸直腸癌糞便便血篩檢ˋ口腔篩檢等等。其他還有疫苗施打,如流感疫苗的施打。
提供醫療保健資訊平台,民眾可透過此平台了解醫療資訊,並跟家庭醫師詢問,家庭醫師也可透過系統內的病歷資料庫,事先了解病人情況,讓看診的品質效率提高。
參考資料:
壢新醫院
http://www.landseedhospital.com.tw/lishin/index.php
99學年度社區醫學基本課程訓練內容介紹
http://www.ush.com.tw/lishin/about_teaching/PGY4-1%20file/PGYFILE4-1-1/PGY%20FILE4-1-1-2.pdf
臺大醫院社區醫療群
http://ids.ntuh.gov.tw/index.htm
-------------------------------------------------------------------------------------------------------------------------------------
遠距醫療:
所謂遠距醫療(telemedicine),就是藉著資訊及電信技術來交換相隔兩地的病患的醫療臨床資料及專家的意見,以克服空間甚至時間上的障礙。它結合了電腦通信技術與醫事人員的專業知識,使醫師可以相隔千里進行視訊會議及隔空會診,提供偏遠和離島地區的民眾全面的醫療照顧,也可提供醫師及護理人員的教學訓練機會。其優點所在,可以以兩句話來概括:「打破時空限制」和「資源分享,節省成本」。
打破時空: 1988年蘇聯亞美尼亞大地震,彼時美國的救援組織利用遠距醫療的技術,透過通信衛星網路,成功的把X光片、電腦斷層片、超音波以及心電圖傳送回美國本土協助判讀。這是醫學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資源分享:X光片相較於以前的CT圖,現在已可存入電腦,其他醫生在了解病情時不需要再浪費資源去重照。
遠距醫療發展十分的迅速,現今已從電腦發展至手機,以後一支手機甚至能扮演多種醫療器材的功能ex.糖尿病檢測,血壓計,體溫計etc,並由於手機的便攜性與上網功能,更能提供醫生對病患做病情的追蹤。
因應遠距醫療產生的技術整合,無線傳輸,微晶片,其中以RFID運用到很廣的範圍。
RFID在醫療產業的應用:
〈一〉 醫療器材 : 主要為植入身體的RFID晶片(Chip),此晶片就像你另一張的身分證+健保卡,它記錄你一切的醫療資訊,方便醫護人員做救護及判斷,讀取醫療訊息則可歸類在第二類,即特殊控制類。
〈二〉 製藥工業 : RFID作為一種加密、防偽保護方法,包括優化包裝及防盜功能,給製藥廠商及經銷商提供一個品質、病人用藥安全及產品確保的方法。美國Accenture 公司在開發系統,但整個系統目前尚在測試中。
用注射方式植入人體上臂皮下,從專用掃瞄儀發出之無線電波可穿過皮膚到達chip,提供微小能量,chip在獲得能量後,就發出植入者之資訊,經網路掃瞄儀將資料送至ADS的數據中 心。數據中心登錄客戶的各種個人資料,如血型、過敏反應、以往的病史等,ADS接到指令後,就對客戶進行全球定位同時向醫療機構發送客戶位置、身份和醫療 數據,以利醫院迅速展開醫療救援。
“超級RFID”在某些參數超過臨界值時可發出警訊,再經手機呼叫中心、服務器等系統傳達,如以救援中心為例,可隨時通過全球定位系統。
RFID智慧型照護手錶,其利用UHF Active RFID技術,建立具備遠距連線、主動求救、跌倒偵測與吃藥提醒之生活機能裝置。此外,此手錶具備高反差生活計時、室溫穿衣提醒與圖像式吃藥提醒功能,搭 配居家型主機,可透過家用電話與網路,與後台之即時看護系統建立求救通報機制。
參考資料:
http://neuron.csie.ntust.edu.tw/homework/93/csie_introduction/homework1/B9315011/page3.htm
http://web2.tmu.edu.tw/b507090058/homework3.htm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555261_876045_NT_c2d79a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