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認知

認知(Cognition)定義基本有來自心理學(psychology)與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兩種

心理學:通過形成概念、知覺、判斷或想象等心理活動來獲取知識的過程,即個體思維進行訊息處理的能力。

神經科學:感覺器(眼,耳,舌等)等接收到外界訊號,並經由神經傳遞,直到人類意識能辨識出來的過程。

隨著研究的進展,兩者結合的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 Neuroscience)也相當興盛。

 

認知神經科學源自多種領域例如生理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語言、資訊科學等領域,基於對人類大腦與行為的興趣做研究所產生的新興學科領域。隨著腦造影(brain imagine)技術的發展,發展出愈來愈多的研究資料與成果,同時也吸引愈來愈多領域的研究者投入認知神經科學的領域,跨領域合作加上發揮各自所長,以多方面相對頭腦進行更多的研究與剖析。除了心理學方面有關知覺、學習、注意力、反應、記憶等議題外,認知神經科學也涵蓋了情緒、社會行為、精神醫學、精神障礙等屬於社會科學以及醫學、病理學等相關議題。另外也發展出許多相關實驗以及數據,證明人類的認知與腦神經是息息相關;結合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以及研究方法架構,搭配上神經科學的造影技術與相關學問,使認知科學能夠以多種角度探討人腦以及認知行為的不同議題。

在台灣目前已經有認知神經的相關機構,目前正在發展中,配合醫學單位的支援以及研究設備與人員,利用最先進的技術進行認知神經科學之研究,人員培養與訓練以達到初步的規模。除了對認知本身研究外,另外更針對人類的認知障礙與疾病作深入研究。

Reference:

國立中央大學 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http://www.ncu.edu.tw/~ncu5200/c.php

國立陽明大學 腦科學研究中心:http://bml.ym.edu.tw/~brc/index.htm

 

三, 2012-05-09 15:09 — 學號400-085-238

認知心理學旨在研究人類的認知及心智,並致力於人腦智慧與知識的開發。認知心理學源於哲學並受哲學的影響,當19 世紀生理學的研究有了相當進展的時候,逐漸脫離了哲學思辨的方式,發展成為一支實驗的科學。嗣後,由於心理學自身的蛻變以及接受了語言學(linguistics)、傳送科學(communication science)與計算機科學(computer science)的影響,終於發展成今日的認知心理學。

 

早期哲學的影響:

觀念、思想、心像、見識及創造等能力,其本質是屬於知識論(epistemology)的範疇,知識論對知識及心智的分析,由於看法的不同,產生了兩大派別:

 

1.經驗主義(empiricism):經驗(experience)是知識的唯一來源,尤其以感覺經驗(sensory experience)為最重要。代表人物洛克(John Locke),經驗主義的主張可以歸納如下:

    (1)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於感覺經驗。

    (2)所有複雜的思想皆由一組簡單的思想所組成。

    (3)思想或「心」的原素,透過時空的緊鄰出現,而連結或聯想在一起。

    (4)「心」有如機械系統一樣,是由基本的單位所組成;瞭解這些基本的單位,自可瞭解整個「心」,而不必訴諸於一些神秘、抽象與不可捉摸的理念。

依照經驗主義的看法,聯想(association)是思考及想像時,心理內浮現的主要機制。適合這種看法的能力是歸納(induction)與演繹(deduction)。

 

2.理性主義(rationalism):認為人的感覺並不可信,應透過內省與反思的詮釋機制(interpretative mechanism),而並經驗的方法去理解思想。經驗主義的思潮對心理學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譬如以Wilhelm Wundt(1907)為代表的結構學派(structuralism) , 芝加哥功能學派(functionalism) , 以及行為主義學派(behaviorism)都強調環境與後天經驗對人類心智發展的重要性。當代認知心理學並不堅持或排除某種主義,它完全依照事實的需要,兼容並蓄以上兩種主義的看法。

 

十九世紀生理學的影響:Charles Bell 發表『人體的神經系統』(1830),使心理學家認為心理活動可以用刺激(stimulus)與反應(response)的關係來表示。Muller(1837)在神經傳導速度的測量,導致心理學對反應時間的研究。Flourens(1824)發現腦的功能具有局部性,使心理學開始注意心智與行為的生理基礎。

 

結構學派: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經驗本身,即經驗者的直接經驗,而非獨立於經驗者之外的間接經驗。Wundt 認為,意識是由思想(idea)、情感(feeling)與衝動(impulse)所組成的。思想來自於外界,是意識的客觀部份,而情感與衝動,皆源於有機體內部的狀態,為意識的主觀部份。

 

功能學派:人類的意識與心智應從其功能去瞭解,意識與心智皆為個體為適應環境、維持生命的存活,以及傳宗接代以繁衍種族而發展出的結果。人類的行為由目的(goal)來導向;對外界環境有較靈活的適應能力者,就有較佳的存活機會,反之亦然。因此,功能學派主張人類的心智應該從其適應環境的過程中去了解。

 

行為主義學派:創始者John Watson(1913)主張心理學應摒棄意識、心靈、感情、情緒以及其他不可直接觀察的、與「心」有關的概念,而應集中注意於有機體行為的觀察與研究。如此,才能使心理學在客觀的、分析的與量化的研究方法之下,成為一支實驗的科學。Watson 主張刺激與反應的連結並不是遵循效果律,而是遵循頻次律與新近律(laws of frequency and of recency)。

 

新行為主義(neo-behaviorism):行為主義者雖然不同意效果律的概念,但不能否認效果律所欲解釋的事實:即酬賞或處罰,對行為的改變具某種重要性。Watson 之後的行為主義者,對此事實提出不同的看法與主張,而形成了新行為主義。行為主義承襲西方的「實徵主義」,強調科學的實驗精神,尋求一套為所有動物,包括人類所遵循的行為改變或學習的法則。他們拒絕了唯心的問題,也拒絕了內省法的使用。但從動物實驗所獲致的行為法則,類化(generalize)到人類身上,可能有潛在的問題,因為人與低等動物顯然是不同的進化層次。就後天的學習而言,Gibson 提出另一類的學習,為行為主義所不能談的,此即知覺學習(perceptual learning);人類的知識有一大部份來自於對外界事物進行分化(differentiation)的結果,其過程是同中求異。這些過程並不需要強化,只需要給予足夠的機會去分化即可。

 

當代認知心理學的緣起與觀點

1956 年是認知心理學發展關鍵的一年,首先Chomsky(1959)發表他的語法理論。他對Skinner 所著作的『語文行為』提出批評。Skinner 認為人類的語言理解(languagecomprehension)與語言產生(language production)可以用學習的觀點去理解。但語言學者注意到, 人類對語文的掌握與表現有新奇性(novelty) 與複雜性(complexity),難以用後天學習的觀點去詮釋。

 

訊息處理的觀點:上行與下行的處理系統(bottom-up and top-down processing):外界的訊息是從周邊的器官傳至中央的大腦,這種訊息處理的方式稱為上行處理的方式。但是,人絕對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訊息的系統,而是一個主動的詮釋外來訊息的系統。個人的知識與經驗,在這方面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其過程是下行處理的方式。

 

出處:認知心理學-專書導讀--許嘉玲